佛教"七因明"辩学体系
佛教"七因明"辩学体系
作 者:闲来一看
更新时间:2017-09-20 00:00
最新章节:第1章

姚南强 近年以来,国内的各种论辩赛几成时尚。论辩成为锻炼思维及公关能力的重要手段,各种关于论辩的书刊也应运而兴。但严格而言,论辩学是一门横跨学科,其中交融有逻辑学、哲学、语言学、美学、公关学、心理学等诸多内容,构造一个现代的论辩学体系仍然是学者们探讨的一个课题。其实,在古代科学尚未分化之前,就有很多古典式的论辩学体系。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中专设有“论辩篇”,中国的先秦有“墨辩”,而在中古印度,佛教在与外道及内部各宗的论诤中更是形成了比较严密的论辩学体系,自《方便心论》之后,大乘瑜伽行宗的《瑜伽师地论・本地分》提出的“七因明”更具有典型性。《瑜伽师地论》(以下简称《地论》)是由无著托弥勒名而作。无著是北印度富娄沙富国人,约生活在公元四、五世纪,是大乘瑜伽行宗(有宗)的创始人。其著述极丰,被冠之为“千部论主”,而且又极善辩。所谓“七因明”分别是指:“一、论体性,二、论处所,三、论所依,四、论庄严,五、论堕负,六、论出离,七、论多所作法。” (《瑜伽师地论・卷十五》,以下引文不再另标)就论辩中的语言、语境、论式、过失、条件、心理、审美等问题有全面的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