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水浒》,从1952年作为尝试性的编演起,此后又时断时续的反复边演边改,至今已有三十五个春秋了。有同志问我:“你说《水浒》师承何人?为什么在一本《苏州评弹传统书目流传概要及历代传人系脉》资料集中找不到你的名字?”回答很简单,因为我说《水浒》没有拜过师,在那本“传人脉系”上当然榜上无名了。我学说书拜顾宏伯为师,“出窝书”为《包公》,仅说了半年,就碰上那时评弹界提倡说新编书,把传统书一古脑儿当作“尾巴”斩掉了;《包公》也不例外。想不到因祸得福,促使我实现早就想自己编演《水浒》的夙愿,摸索出了一条博采从长、自编自演《水浒》的路子。第一回上台说《水浒》,是与杨震新拚大书双挡,因为我俩都无师承,就只好以施耐庵的《水浒传》为蓝本,同时我俩从小都是听“戤壁书”的,听过不少名家的书,也看过许多京昆名...
第1章 | 第2章 | 第3章 |
第4章 | 第5章 | 第6章 |
第7章 | 第8章 | 第9章 |
第10章 | 第11章 | 第12章 |
第13章 | 第14章 | 第15章 |
第16章 | 第17章 | 第18章 |
第19章 | 第20章 | 第21章 |
第22章 | 第23章 | 第24章 |
第25章 | 第26章 | 第27章 |
第28章 | 第29章 | 第30章 |
第31章 | 第32章 | 第33章 |
第34章 | 第35章 | 第36章 |
第37章 | 第38章 | 第39章 |
第40章 |